正逸|时间本质是线缕交织的流动之河
“当下”,这个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似乎是支撑生活感知的基石。我们总说“活在当下”,仿佛这一瞬间是确凿无疑的存在。但当我们深入审视世界的本质便会发现,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生命个体到人类文明,万事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这种恒常的变化性,使得所谓的“
“当下”,这个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似乎是支撑生活感知的基石。我们总说“活在当下”,仿佛这一瞬间是确凿无疑的存在。但当我们深入审视世界的本质便会发现,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生命个体到人类文明,万事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这种恒常的变化性,使得所谓的“
胡塞尔在《第一哲学(1923/24)》中给第一哲学下了两个定义:第一哲学是关于“进行认识,进行评价和进行实践的理性之普遍理论”[1]; 第一哲学是“超越论的认识论”,是“一种关于一切可能认识之纯粹的(先验的)原理之总体的,和关于这些原理中系统地包含的,因此能纯
本文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关联背景。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其源始地去构成《存在与时间》的课题。而这意味着,要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出发点作一种内在的批判。
一九三五年,埃德蒙·胡塞尔在去世前三年,相继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作了关于欧洲人性危机的著名演讲。对他来说,形容词“欧洲的”用来指超越于地理意义之上(比如美洲)的欧洲精神的同一性,这种精神同一性是随着古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在胡塞尔看来,古希腊哲学在历史上首次把世界(作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九一九年年初,当我在极恶劣的政治动乱中离开慕尼黑,搬到弗赖堡时,我在慕尼黑的老师亚历山大·普芬德与莫里茨·盖格尔把我推荐给了胡塞尔。胡塞尔在一九一六年接下李凯尔特(Rickert)的位置,从那时起,他不但成为弗赖堡大学哲学系的核心,实际上也成为整个德国哲学的
本书所汇集的鲁道夫·贝耐特教授的十二篇文章,一方面以胡塞尔自己的理论脉络为横轴,既涵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及其知识论理论性质,也广泛涉及胡塞尔所分析的不同类型现象以及意向性经验构成。另一方面,本文集也把贝耐特先生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作为纵轴,尝试整体性和系统性展示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前五项研究,这篇文章我们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第六研究进行分析。
中文一般译作“本质”(英文essence,德文Wesen)的这个词,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所用的希腊语to ti en einai,有“一事物本源上之所是”的意思,吴寿彭译作“怎是”,亚里士多德常常把它与ousia通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z卷第4—6章中,集中
牟宗三先生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即便许多人或许还不能认同傅伟勋先生所说“牟先生是王阳明以后继承熊十力理路而足以代表近代到现代的中国哲学真正水平的第一人”,但傅先生主张的“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课题关涉到如何消化牟先生的论著,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
让-吕克·马里翁(Jean-Luc Marion, 1946- )是法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他是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曾长期担任巴黎第四大学(索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职。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的人生与他澎湃的思想一样,充满了剧烈的转变、深刻的矛盾和不息的激情。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更是一位将其全部生命能量投入哲学思考,并深受个人经历塑造的思想家。